07 March, 2007

陈慧雯的悦读手记(3)-<<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





书目:《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

作者:陶庆梅、侯淑仪



作者简介:

陶情梅
1974年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室。曾发表《体验赖声川戏剧》、《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导演金敏基和他的“地铁一号线”》等论文、剧评文章若干。

侯淑仪
文字工作者,1970年生于台北,东吴大学文学系毕业,曾任杂志特约撰文、广告文案、电视台媒体企划、行销公关等。著有《屈原的故乡---楚文化特展》展览手册。


出版社:时报出版

价格:RM 55.80 (大众书局)
--------------------------------------------------------------

撰文: 陈慧雯


不要问我为什么又是赖声川赖老师的书。因为我也不想只是读他的书呀~那一次,是我还在大众打工的时候,就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了这本书,因为好奇就拿起来看,因为越看越舍不得放下,就买了。好贵呀~台版书就是那么贵。(因为包装和印刷的关系,加上运输费,台湾寄东西的运费往往就比你要寄的东西还贵。)但是,所印的纸张,印刷,手工和内页全彩,还有很多照片,所以就贵一点了喽。。。当然我除了看外表之外,也是看内在的,因为觉得内容不错,当然就狠下心毅然决定买了。

书是在2003 年出版的。也许你会觉得我为什么会看旧书。其实这本不是一本工具书,它其实可以算是旁人为赖老师的戏剧生涯作一个总结吧?就像孔子的学说,是他的弟子帮他整理的。这本书除了分析了总结了赖老师的戏之外,还简单分析了他的演员,他的舞台剧,整理了赖声川对每一部舞台剧的心得感想,也记录了赖声川从剧里所领悟出来的人生经验。当然,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分享,就像是老师在和学生分享他的戏剧人生一样。也许在很多人觉得是老生常谈,但对我来说我好像又多了一份人生经验了一样。很喜欢其中一段话,我觉得那段话就一语道破了我好像明白却又不明白的事:

“如果剧场导演有‘考执照’这一件事,相信《等待狗头》(waiting for godot)就是最佳考题。
我这么说,因为我认为《等待狗头》这一出戏像是好比说佛法里头所谓的‘法’一样,必须精进地去学习它,等学习完成后,自然拥有更多智慧:关于人生,关于戏剧本身运作上的奥秘。同样的道理可用在好比说巴哈这样一个音乐家身上。巴哈的许多作品也像是‘法’一样,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技术面的问题不光是技术可以解决的,必须在整个作品学‘通’之后,技术与智慧同时增长,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了解也增进了,更神秘的是,学生对人生的奥秘也多了一层认识。”

也许是因为看完这本书吧~让我对之前所看过他的剧本《如梦之梦》豁然了解了。也对生命之中很多的事(以前看不太开的事)都好像忽然有了一些端倪。我觉得这本书像是谈哲学、哲理(但又不是那么深奥),可是,就像是会给予一些些启发。作者通过感性的文字来对赖声川的作品人生做一个小结,让读者看起来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更多的详情及介绍请看:

诚品网络书店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11318108005

陈慧雯的悦读手记(2)-<<中国京剧>>

书目:《中国京剧》

作者:徐城北

作者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戏曲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京剧院编剧、研究部主任
为当代著名京剧艺术演员李世济编写京剧《武则天》
获第一届“文华奖”
对京剧文化、京城文化研究颇深
已出版《京剧与中国文化》
《老北京》三部曲
《梅兰芳》三部曲
《花雨纷披老字号》等著作60 余种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价格:RM 28.00 (商务印书馆)


顾名思义,《中国京剧》这本书介绍了许许多多有关于京剧的一切。本书全彩色,用滑面纸印刷,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本书深入浅出,由前台说到后台师傅所用的乐器,直到当代京剧的走向,无不一一巨细靡遗的介绍。

本书介绍了京剧脸谱、戏园子的由来、京剧的前身(怎么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的诞生)、演员、唱功、京剧演化一直到当代生活中的京剧。但是,要把那么多的内容都聚集在128页的书中,当然就会以简单扼要的形势来写了。虽然本书介绍了很多有关于京剧的脸谱、演员、流派,但都是相当的点到为止,如果要深入地研究的话,也许就还需要很多的补充资料了。虽说很多的内容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对初级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知识才不像前进中的石头让人觉得很有“分量”。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想再进一步的感觉。但是若以大师级的学者来说呢,也许换一本书,才能满足他们的重口味呢~

总的来说,作者只是浅浅地介绍了自己喜欢的京剧给大家。但是,若想进一步的认识京剧,相比还是一条漫长的阅读路了。

24 December, 2006

陈慧雯的悦读手记(1)-<<赖声川的创意学>>

脸皮厚厚的陈慧雯要在我的领土上发表她的阅读报告, 反正这块地废置了这么久, 就让她征用吧! 还记得我在学院教学的时候, 这个爱美的学生只要读了一本书, 第二天便迫不及待` 稀里哗啦地向你讲述. 她就是喜欢分享, 有很强烈的表现欲, 而且很自我陶醉, 她要说话你一定要让她说完, 否则她会被憋死. 身为老师, 我有责任让她发挥其长, 何况她看上这片废墟...


--------------------------------------------------------------------------------------


<<赖声川的创意学>>

撰文: 陈慧雯

当初,为什么会选这本书呢?是因为作者,是因为书的文体。赖声川老师可是当今中文剧场的翘楚,所以以他的名字做招牌的书,当然就有很多人会问喽。

起初是抱着很怀疑也很期待的态度看这本书的。怀疑是:创意,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到底要怎么教?;期待是:到底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教?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疑惑都解开了。

赖老师把“创意”分解成一座金字塔;金字塔又分成两个部分,即智慧与方法。通过结合佛法,个人经验,自己本身的灵感从何而来,以及许多年来不停的发问和摸索,也就整理出这样一本书。书中分成了很多的大标题,大标题之后也有很多的小标题,重点是他在近期所能的解释“创意是什么”“创意怎么用”“创意怎么来”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赖声川是一位讲师的缘故,所以书中当然也有一些说教及个人见解的部分。当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赖老师在每一张结束的时候留下一些问题,好让读者不只是读,同时也活学活用,让你不只是“读”到创意,也“学”到创意。也许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把读者培养成会读书也是一个会思想的人。发问的形式,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更多的本书介绍可参考诚品网络书店: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167090007



作者簡介

賴聲川

賴聲川是創意源源不絕的創作人。一九五四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他二十九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舞台劇二十七部(包括轟動亞洲的七小時史詩《如夢之夢》)、電影二部(包括享譽國際的《暗戀桃花源》)、電視影集三百集(包括家喻戶曉的《我們一家都是人》),另有劇場導演作品二十二部(包括莫札特歌劇三部)等。

更重要的是,他是市場的創造者。先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劇場影音市場(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即興時事電視市場(《我們一家都是人》)等。賴聲川被全球媒體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曾兩度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

05 June, 2006

戏剧鉴赏(第4讲)

主办:[912工作室] 时间:10.00am-12.00noon
日期:04-06-2006 地点:国家艺术学院(ASK).





戏剧鉴赏(第4讲):
(一)戏剧的故事与情节
(二)剧本的设计

DVD 欣赏: A Doll’s House Chapter 13-16.
----------------------------------------------------------

(一)戏剧的故事与情节

剧作家必须储存许多戏剧材料, 并加以选择, 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的定义:
1.福斯特: “故事是一些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
2.倍克: “故事是由开始到结尾具备有趣的动作而使之统一的事件.”
3.斯麦莱: “故事是某类事件的顺序, 存在于事件的彼此相互的特殊关系中.”

情节是戏剧的全盘构造, 也就是“开端, 中段和结尾”.
故事与情节具有骨肉相连的关系. 故事是情节的骨架, 情节是依靠故事的骨架而产生.

情节的定义:
1.福斯特: “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 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2.亚里斯多德: “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请参考在班上分派的附件A&B, 区别情节与故事, 并找出<<俄狄帕斯王>>的故事材料.)

亚里斯多德说过: “情节是动作的模仿.” 总结来说, 情节所模仿的, 即人类生活中的动作. 他认为情节需要包含“逆转”(reversal), “发现”(discovery), 和“受难”(suffering), 以及其他因素包括: 张力(tension), 危机(crisis), 对比(contrast), 悬疑(suspense), 惊奇(surprise), 冲突(conflict)等.

-----------------------------------------------------------
(二)剧本的设计

1.吸引观众注意的5种方式:

i) 开门见山: 一开场就让观众看到剧中人陷入某种难以自拔的困境, 或面临某种危机, 他必须作出某种十分痛苦的抉择, 又或许已开始为实现某个目标的奋斗. 要做到这一点, 你必须假设, 在幕启之前, 故事早已进行着, 你可以在故事后来的进展过程中补充交代危机形成的缘由.

ii) 暗示矛盾: 有些戏剧并不会开门见山地把高潮推向观众. 在彻底揭露矛盾之前, 必须加进一个引子来暗示, 吸引观众, 让观众预感到一场危机正在孕育之中.

iii) 新奇的魅力: 向观众展示陌生, 新奇的经历是引起兴趣的极好方法. 科学幻想和恐怖片经常用稀奇古怪或令人心惊胆跳的内容与手法造成强烈的气氛. 一个新奇陌生的场景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因为陌生的地方和行为很容易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

iv) 熟悉的魅力: 用观众熟悉的事物引导,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获得与“新奇”手法异曲同工的效果. 人们很容易被故事中与自己经历相类似的情节所吸引. 不过, 应用这种方法的难处在于, 对于一个观众熟悉的事物, 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

v) 独特的人物形象: 一开场就把独特的人物形象介绍给观众, 这人物必须拥有跟其他人不一样的特征, 性格和喜好.


2.让观众维持兴趣的3种方式

i) 悬念: 制造悬念的第一个方法是引起观众对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急切感, 如: 事情发生后带来的结果将会怎样? 第二个方法是塑造引起观众兴趣或同情的人物形象. 当观众为这些人物如何摆脱麻烦或危险而焦虑时, 剧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剧作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观众的急切感和焦虑, 如此才能形成足够强烈的高潮气势.

ii) 期待: 悬念与期待是相互联系的两种不同概念. 两者的功能都是激发观众的急切感. 所不同的是, 悬念产生于观众为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疑惑, 而期待产生的前提是: 观众坚信某件事必定发生. 有时, 一种情节同时造成悬念与期待, 从而对观众产生双倍的吸引力. 期待感的发展有时会引起剧作者的某种责任感, 使他们特意为剧本增加一些情节, 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iii) 现场感: 戏剧所揭示的是舞台上正在发生中的事情, 所以剧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其现场感染力, 让观众感觉到, 他们正在经历一场正在发生着的事件. 否则, 作品就无法保证观众注意力的稳定性.

3.戏剧的开端与结尾

i)剧本的3种开端方式
a) 延展型: 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例. 此剧一开始就演出这个老王将要退休, 打算把王国分让给三个女儿, 命女儿各表示其对父亲的爱心. 由此, 剧情便往后演下去 --- 两个大女儿如何口蜜腹剑, 言行不一, 如何翻脸无情, 虐待父亲, 幼女如何被迫远嫁他国, 又如何向两个姐姐兴师问罪, 如何失败被害, 最后李尔王如何愤怒, 如何心碎而死 --- 其中的因果关系, 无一不顺序演出, 可以说完全没有提到过去的事.

采用这种延展性的开端者, 尚有一点须特别注意. 既然是“从头演到尾”, 那么, 这个故事的“头”仍要加以慎重考虑. 所谓“从头演到尾”, 绝不能解释成“从出生演到死亡”, 因为在实际人生中, 大多是琐细, 平板的, 缺乏戏剧性. 而戏剧只能表现其中的精彩片段, 也就是最有戏剧性的一部分.

b) 回顾型: 一个故事的发展, 也许历时久远, 但剧作者把剧情挪到故事快结束的时候才开始. 例如古希腊悲剧<<俄狄帕斯王>>, 剧作者把剧情的开端放在整个故事的最后一天, 一开幕就让俄狄帕斯王追寻凶手, 透过这一安排, 把过去数十年的重要事故, 一步一步地引了出来. 可以说这段命运逼人的悲剧情节, 全靠往事的发掘. 当然, 发掘往事不能全凭叙述, 须与动作互相配合, 所以必须有一个严谨的结构.

c) 回旋型: 也称“延展”与“回顾”型的综合. 剧作者一方面让剧情朝未来“延展”, 一方面“回顾”过去. 但过去的故事, 不用叙述, 而用动作“直接演出来”. 这一类型的戏剧, 往往也从故事的最后阶段开端, 当剧情发展到某一阶段需要表现往事时, 再把那桩往事演出来. 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皇帝>>便是个好例子.

ii)剧情结尾的4种方式

a) 干净利落式: 表示一场冲突的结束, 并交待主要人物的下场. 戏剧既然离不开冲突, 那么, 在结束时, 必须让这场主要冲突分出胜败; 再者, 剧中主要人物既是剧本的骨干, 那么, 人物的下场如何, 必须交待清楚. 不管是“圆满”的或“不圆满的”, 都要对观众有说服力.

b) 余波荡漾式: 有些剧作者喜欢在剧情的结尾处, 故意留下一起问题, 让观众回去思索, 以引起无穷的回味. 易卜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他的几部社会问题剧, 几乎都在结尾时, 留下问题, 让观众去仔细品味.

c) 点明主题式: 有的剧作者, 不急于表明主题思想, 整个戏剧, 全在表现一个动人的故事, 仅在全剧结束前的一刻, 透过剧情中的“恶有恶报”或“善有善报”或其他安排, 用简短有力的几句话来明白宣示主题.

d) 出人意料式: 这适合在一般推理或侦探式的剧情中, 作者往往让情节在结束时来个突然的转变, 让观众大吃一惊, 但仔细想想, 作者已经在前面预埋了无数条伏线, 于是不得不信其为真, 因而更加叹服作者的技巧高明. 用这种方式结束剧情, 必须掌握一个原则: 结尾事件虽出人意料, 但一切全在情理之中.

29 May, 2006

戏剧鉴赏(第3讲)

主办:[912工作室] 时间:10.00am-12.00noon
日期:28-05-2006 地点:国家艺术学院(ASK).

戏剧鉴赏(第3讲):
戏剧的人物
1. 人物类型
2. 人物性格设计&分析

DVD 欣赏: Hamlet, Chapter 3,5,6 & 7.


--------------------------------------------------------

亚里斯多德: “情节是动作的模仿.” (Plot is an imitation of an action.)
模仿谁的动作?

人物与情节, 何者为重?
到底是先有人物, 才有故事与主题? 还是先有主题与故事, 再有人物? (5比4. 讨论.)

1. 人物类型

戏剧人物三分法: 善人, 恶人和在善恶之间的人. (人类的性格太复杂了, 这只是一种勉强的分法.)

戏剧人物的选择标准:
(一)必需使观众有认知的价值
我们可从人物的行为获得启示.

例: 善人/伟人做的好事, 令我们尊敬. (特丽莎修女, 岳飞…)
恶人做了坏事, 令我们引以为戒. (伊阿古, 秦檜…)

(二)必需是具有戏剧性者
普通人很少有戏剧性, 只有异于常人的特殊人物, 才有戏剧性, 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例: 每个人都有妒嫉心理, 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 如果一个人妒嫉到疯狂, 甚至杀人的程度, 这就是异于常人, 可以成为戏剧性的人物了. (奥赛罗.)

又例: 虚伪的人比比皆是, 到处都有. 如果一个人的虚伪不会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影响, 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 但如果一个人假冒伪善, 在别人未加提防的情形下, 企图奸污别人妻女, 甚至谋夺人家财产, 这就是戏剧性人物了. (塔图弗.)

通常戏剧家会把人物分成两种类型:

(i) 典型人物 typical character / 扁平人物 flat character
典型人物就是把一些具有同类性格的人的特征, 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所谓同类性格, 也就是这些人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性. 这种公性比较强烈突出, 并不是世上人人都有的, 只有少数人是这样, 所以才具有代表性.

例: <<吝啬鬼>>里的阿巴贡, <<伪君子>>里的塔图弗, 和<<奥赛罗>>里的伊阿古.

(ii) 个性人物 individual character / 圆形人物 round character
个性人物具有某种独特性格, 是世界上其他人所没有的.

例: 俄狄帕斯王, 哈姆雷特, 卡里古拉等.

当然, 在戏剧的创造人物方面, 所谓典型人物与个性人物并不是划分得十分清楚的. 人的性格非常复杂, 所谓典型人物, 也具有个性成分, 只是其典型被强调, 而使他的个性隐蔽起来吧了. 所谓个性人物, 也具有典型成分, 只是其个性被强调, 而使其典型变得模糊.

---------------------------------
从性格或思想来说, 戏剧人物亦可分为:

(i) 不变的人物 / 静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思想, 前后始终是一致的, 绝不因任何因素而有所改变.

例: <<吝啬鬼>>阿巴贡.

(ii) 变的人物 / 动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思想, 可以随自己的意志或他人的影响, 环境的压迫等因素而有所改变, 以致前后判若两人.

例: 卡里古拉.

不变的人物比较容易处理, 不变的人物则必需特别注意其改变的因素与过程, 无因而变或突然而变, 都是不合理的.

------------------------------------
从主题思想的立场分类, 戏剧人物又可分为:

(i) 正面人物 protagonist
这个人物的言行足以支持与表现剧作家所建立的前提.

例: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ii) 反面人物 antagonist
他是与正面人物对立的人.

例: 娜拉的丈夫海尔茂.

-----------------------------------

功课:
试分析以下人物(选其二):
1.Spiderman
2.戴安娜王妃
3.秦始皇
4.某国总统/首相
5.其他

------------------------------------------------------------------
2. 人物性格设计&分析
(供编剧, 导演, 演员等参考.)

(一)生理方面

1.性别
2.年龄
3.身高&体重
4.头发,眼睛和皮肤的颜色
5.体态
6.外貌
7.缺陷
8.遗传
9.出身日期和年代

(二)社会方面

1.阶层
2.职业
3.教育
4.家庭生活
5.宗教
6.种族,国籍
7.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交际生活
8.政治活动
9.娱乐,爱好

(三)心理方面

1.道德标准/性生活
2.志向
3.失意的事
4.脾气
5.生活态度
6.情结
7.性格
8.特长
9.能力
10.智力商数


参考资料:
Lajos Egri. 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 USA: Touchstone, 1960.

22 May, 2006

戏剧鉴赏(第2讲)

主办:[912工作室]
时间:10.00am-12.00noon
日期:21-05-2006
地点:国家艺术学院(ASK).

戏剧鉴赏(第2讲):

戏剧的主题与类型:
1.戏剧的前提
2.戏剧的类型













------------------------------------------------------------------------------------
1. 戏剧的前提

前提 (premise): 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依据; 主题, 论点, 中心思想, 目的, 动力等等.

A proposition antecedently supposed or proved; a basis of argument. A proposition stated or assumed as leading to a conclusion.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meaning: Theme, thesis, root idea, central idea, goal, aim, driving force, subject, purpose, plan, plot, basic emotion.


Play Studying:
Romeo and Juliet
The play starts with a deadly feud between two families, the Capulets and the Montagues. The Montagues have a son, Romeo, and the Capulets a daughter, Juliet. The youngsters’ love for each other is so great that they forget the traditional hate between their two families. Juliet’s parents try to force her to marry Count Paris, and, unwilling to do this, she goes to the good friar, her friend, for advice. He tells her to take a strong sleeping draught on the eve of her wedding which will make her seemingly dead for forty-two hours. Juliet follows his advice. Everyone thinks her dead. This starts the onrushing tragedy for the two lovers. Romeo, believing Juliet really dead, drinks poison and dies beside her. When Juliet awakens and finds Romeo dead, without hesitation she decides to unite with him in death.

This play obviously deals with love. Bu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love. No doubt this was a great love, since the two lovers not only defied family tradition and hate, but threw away life to unite in death. The premise, then, as we see it is: “Great love defies even death.”


· VCD 欣赏: Romeo & Juliet Disc 1: Chapter 4 &amp; 5; Disc 2: Chapter 5.
· DVD 欣赏: The Reduced Shakespeare Company: Chapter 3

--------------------------------------------------------------------
2. 戏剧的类型

(一)悲剧 Tragedy

悲剧是最古老的创作形式, 其剧作的基础建立在:
II. 角色十足的自我真实性
III. 人类生存于世, 只不过是众神底下的小人物
IV. 人类对本身行为的责任感

悲剧的五个基本原理:
I. 悲剧必须有一个严肃的主题
II. 主角必须是有身份的人物, 或是某一阶级的化身
III. 剧中所发生的意外事件必须是必然性的, 切不可含有巧合或偶发的因素
IV. 剧中的基本情感是哀怜与恐惧
V. 剧情的发展必须以主角的挫败作为收场, 但在此挫败之前, 必须出现启发作用或净化作用(catharsis)

悲剧通常含有严肃的本质, 所表现的不外是伟人或贵人由于不肯与他的生存环境妥协, 而爆发的冲突场面. (例: 希腊悲剧呈现了人物与众神的冲突.)

悲剧的主角通常属于上层或贵族之类的人物. 不过在现代戏剧中, 这种观念已改变. (例: <<推销员之死>>.)

观众从伟大的悲剧所体验出的两大情感乃是: 哀怜与恐惧.

悲剧的本质是形而上的, 也就是对生存本质的探讨. 它体认出生存里最黑暗的一面: 意义与目的的不定性. 它所表现的, 即是处于矛盾状态里的人类: 人类被刻划成容易犯错而且容易遭受到挫折的人物, 但却不失其伟大性. 他运用自身的意志来达成目标, 但仍受命运的播弄.

为什么人物会落得这种下场? 这是一个很难答复的问题. 正如亚里斯多德说的: “经由受难而获得的智慧”, “丑陋中的美”, “情感的净化”以及 “发散”. 悲剧英雄对本身遭遇负起责任, 他能体认自身的不完美, 而鼓足勇气欣然赴死, 这是他所以受人景仰的原因. 从主角的挫折中获得的结果传达给观众, 观众的心灵即可获得升华.


(二)通俗剧 Melodrama

通俗剧的五个基本原理:
I. 它处理严肃的题材
II. 剧中人物的个性善恶分明, 结局双重收场
III. 和悲剧相似, 通俗剧里的机会或巧合因素也应真实无欺
IV. 可能会有哀怜与恐惧, 然而实质上则是一个近乎伤感的情愫. 恐惧的情感虽然明显, 但却短暂而肤浅
V. 即使挫败之际, 通俗剧也无法产生启发作用, 而剧中主角总是获胜

早期被称为“悲喜剧”.

通俗剧的戏剧行动是严肃的, 但是它的严肃只是短暂的, 而且多半是由于一个反派人物的恶意诡计而来, 不过它的结局大都是圆满的. 基本上, 通俗剧的人物不但活泼`敏捷, 而且富有想象力.

在二十世纪, 通俗剧剧作家则强调人物的心理动机. 这些人物有的极富同情心, 有的却不; 后者常制造出许多困境, 使前者受尽折磨. 人物性格的发展相当稳定, 不似悲剧人物那么善变. 在逃过多次的灾难之后, 前者必能获救, 后者则受到惩罚, 因此其结局乃是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的双重收场.

通俗剧的基本情感乃是哀怜, 但是它常会转化成伤感的情愫. 这种哀怜很容易因未经分析或思考而形成非理性的情感.


(三)喜剧 Comedy

喜剧的规则:
I. 尽管喜剧的题材可能是严肃的, 却经常以比较轻松的手法来处理
II. 喜剧能引起“思想的笑声”
III. 喜剧的情节应是可能发生的事, 且合乎逻辑, 有脉络可寻
IV. 情节的发展乃是由人物引发, 而非情境
V. 喜剧乃是真实地描绘人生

喜剧是所有戏剧类型中最暧昧的一种, 所以想要为喜剧下定义, 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一般上, 喜剧必须呈现可信及易懂的人物, 所安排的情境该是可能发生且合乎逻辑者; 它应该处理个人的问题, 必须涉及生活中较轻松的一面. 虽然喜剧有时会采取诸如通奸, 战争, 婚姻等严肃的题材来作为戏剧的内容, 然而其处理手法则较通俗剧更为轻快. 在喜剧中, 主角通常都有化戾气为祥和, 转危为安的能力.

法国的喜剧家莫里哀, 最擅长于讽刺, 其剧作向来被公认为最能引起“思想的笑声”(thoughtful laughter).


(四)闹剧 Farce

闹剧的基本规则:
I. 它的目标是奔放的笑声与逃避现实
II. 它是可能的, 而非十分必然的
III. 它是由戏剧情境所支配, 而非人物, 而且只要求少量的思想成分
IV. 它必须以插话的形式来快速推展剧情, 且能促使观众产生短暂的认同感

闹剧包含夸张的事件与人物, 情节的地位相当重要, 而且只表现一种虚饰的真实. 此外, 它的动作是透过人物之间一连串的误会而推展. 喜剧的情节是可能与必然的, 但是闹剧是可能而不见得是必然的. 闹剧的事件通常是来如狂飙, 使人有不知所措的感觉, 而且整个戏可说是插话似的.

闹剧是根植于滑稽的事件, 而这些事件则源自人物的精神或肉体的烦恼. 观赏闹剧的时候, 我们应该用想象力来相信我们眼见的戏剧动作, 但剧终之后我们就会怀疑其故事与人物的真实性.


喜剧阶梯:

1. 意念与讽刺喜剧
-----------------
2. 性格的矛盾
--------------------
3. 言辞的机智
-----------------------
4. 情节的设计
--------------------------
5. 身体的灾难
-----------------------------
6. 淫荡的行为
--------------------------------


(五)混合形式 Mixed forms

虽然悲剧, 通俗剧, 喜剧与闹剧是最基本的四种戏剧形式, 但是很多剧本都不能切合于任何一种. 譬如, 有些剧本本质上是严肃的, 却没有悲剧中所拥有的“崇高目的”. 另一些戏剧则游移于悲剧与喜剧之间, 结局也是或悲或喜, 因此很难确定它们到底属于喜剧或是悲剧. 有些剧本, 一直到结尾之前, 完全保持通俗剧的特性, 可是到最后却未能分明善与恶之间的赏罚.

所以, 在欣赏与传统戏剧形式不同的剧本时, 仍然坚持一板一眼的剧型分类恐怕是没什么用处的. 不过, 如果我们能留意这些剧本是倾向于悲剧, 喜剧或是通俗剧, 闹剧, 因此而发现这些不同的特质是如何混合交融的, 则一定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由此可见, 我们不必一味重视戏剧形式的分类, 剧本分类的重要只在于它可以帮助确定该剧的目的, 并且奠定一个与其他剧本比较的基准, 而绝不能取代剧本剖析的工作.


参考资料:
1. 石光生译: <<现代剧场艺术>>, 书林, 1986.
2. Lajos Egri. 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 USA: Touchstone, 1960.

19 May, 2006

戏剧鉴赏(第1讲)

主办:[912工作室]
时间:10.00am-12.00noon
日期:14-05-2006
地点:国家艺术学院(ASK).

戏剧鉴赏(第1讲)

(一)打开剧场大门
1. 开场白

(二)剧场艺术的鉴赏:
1. 什么是剧场艺术?
2. 艺术是什么?

(三)观众与批评家:
1. 观众与剧场
2. 观众与演员
3. 批评家
------------------------------------------------------------------------------

(一)打开剧场大门
开场白


如果莎士比亚说得对:
"世界是一个舞台, 男人女人只不过是戏子."
既然人人都是演员, 那么我们又何必学戏剧呢?

我们每一天都在扮演父亲母亲` 孩子` 老师` 学生` 上司` 下属..., 身份也会因不同的环境而改变, 在家是母亲, 在学校是老师, 在戏院里是带位员. 这种角色的转变相当自然` 容易` 再多的角色也难不倒我们, 它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讨论: 想想你过去的经验, 例如面对推销员` 向刚认识的朋友自我介绍` 被老师当众奚落时的情形... 试回想当时的心理变化.)

那么, 为什么在台下"表演"那么容易, 但一站到台上便有千斤重的压力呢?

你拿到的一部剧本, 并不只是一部剧本. 它也不只是演员与观众, 它是布景` 服装` 灯光` 道具` 音效; 它是策划` 宣传` 售票` 演出场地` 停车场; 它更是剧作家的思想, 还有导演的再度创造! 这就是为什么戏剧被称为综合艺术(collaborative art)了.

在剧场, 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是他所属领域中的"专家". 例如: 一位灯光设计师, 他不只要有电子知识, 还必须具备物理` 灯具` 美学` 舞台节奏等等常识, 才不会把剧场烧掉或令演员"脸上无光".

当然, 拥有知识还是不够, 你还必须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准时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迟到或无故缺席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而且拖慢了排戏的进度, 严格来说, 是可以被开除的. 团队精神也一样重要, "爱你心目中的艺术, 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这是俄国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基斯说的.

在这里, 你会一步一步建立对剧场的感情, 学会沟通, 并从每出戏的制作过程与演出成败中看清自己` 审视自己` 走出自己!

世界是个大舞台, 而认真的演员才能震撼人心!

(二)剧场艺术的鉴赏:
1. 什么是剧场艺术?

剧场艺术

- 在活生生的演员面对观众表演的时刻才存在, 因此它是 “于每晚逝去,再于第二天复活”的艺术.

- 最客观的艺术: 所有内在和外在的经验, 皆由行动和语言来表现. 我们是由看和听, 来了解人物的外表和内心.

- 最复杂的艺术: 它需要许多创作者, 包括导演, 演员, 舞台设计, 服装设计, 灯光设计, 音效设计等等, 因此它亦属于 “非纯艺术”, 而 “非纯艺术”向来被贬为 “劣等艺术”, 那么剧场艺术是否属于 “劣等艺术”呢? (讨论)

- 演员与剧作家: 在早期的剧场演出中, 最先获得认可的是演员与剧作家, 演员的存在尤其重要, 因为戏剧的情节与冲突全靠角色的说话与动作来实现. 当然, 也许有人认为演员可以即兴表演, 不需要剧作家, 但除非他的即兴作品能达到极高的水平, 否则是豪无吸引力的. 而且一场演出必须包含某种结构, 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 来显现一个角色的性格或阐明一种意念. 随着演出的延长, 人物或意念也必须进一步纠结发展, 而演员未必有能力构想这一切, 因此演员和剧作家虽分离但关系密切. 而多年后, 世上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剧本, 而演员现场的表演 “一闪即逝”, 这就是剧场的残酷现实, 但这也是她无可取代的魅力.

- 剧场史与剧本: 剧场史与剧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但常常被混为一谈, 因为剧场史是环绕者剧本发展的. 剧本是我们的价值观与过去的价值观之间的桥梁, 我们可在其中找出至今仍然具意义的意念与态度, 与之发生连系, 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剧本至今仍被搬演的原因.

- 导演: 剧本是为演出而写的, 在演员, 服装, 场景等加入之前, 不能算是完成. 而在读法纠正, 台词解释, 舞台位置的斟酌上, 在在都需要一位调人, 而导演除了充当调人之外, 还须在布景, 灯光, 服装, 音效等背景下, 配合其他设计师设计, 纠正, 并调和所有的舞台动作.


2. 艺术是什么?

- 定义: 至今没有一种寰宇公认的定义, 但Edwin Wilson 和 Alvin Goldfarb 的解释可供参考, 原文:
As has often been observed, art is a reflection of life: a mirror, an abstraction, or a projection of how we live, think, and feel. Art reveals to us the things people treasure and admire, as well as the things they fear most deeply. Art is not only something we find desirable and enjoyable; it can be seen as absolute necessity for human survival. There are feelings, emotions, and ideas tha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any way other than through art. (Theatre: The Lively Art, 1991, pg.6.)

- 艺术家的任务: 如电影导演李安所说: “戏剧家之职责乃检视人性.” (讨论)

- 想象力的使用: 艺术取材于生活, 但与生活不同, 它不过是虚构的演出. 我们看戏通常是抱着一种“姑且信之”(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态度, 我们无须作决定也无须采取行动, 保持一种“美感距离”(esthetic distance), 而相关程度的介入也相当重要, 与剧中人物尤戚相关的感觉就叫做“神入”(empathy).

- 艺术的价值: 艺术表面上并无功用可言, 与商业相比, 它显得不切实际或只是一种好玩的消遣. 众人常对艺术价值起疑问, 尤其当保守派指责“现代艺术”是大骗局, 而现代派讽刺“传统艺术”肤浅过时. 艺术也有优劣之分, 而我们的困难就是去判定它们的相对价值. (讨论)



(三)观众与批评家:
1. 观众与剧场:

观众是剧场艺术的一项重要因素. 表演艺术的演出, 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场所聚集一群观众, 集体经验一场演出. 观众为什么去看戏? 一些观众是为了寻找娱乐或放松精神, 而不在思索问题, 这种观念常被称作“疲惫的商人”(“tired businessman’s” approach). 另一些观众则为寻刺激, 找灵感; 除追求娱乐之外, 也要求剧院提供对重大问题的新见地与启发性的看法, 并视“娱乐性的戏剧”为艺术的堕落. (讨论)

很多时候, 判断一部戏是否成功, 是视它能否长期吸引大量观众而定.
但其实剧作家有权挑选观众, 因剧作家在决定题材, 主旨, 角色与语言
的时候, 他已选定了观众. 当然, 观众也有权挑选剧本.

此外, 经济来源也决定了一间剧院或一个剧团能否继续经营下去. 很多
剧团并无政府的支助, 只能靠广告, 乐捐, 票房来维持. 一些剧团则担
心一旦有了支助, 又会产生枝节, 受到管制失去自由. 可是, 若完全依
赖观众, 便要迎合观众口味, 而观众口味并不容易捉摸.

一般观众习惯了某种演出技巧或主题之后, 就拒绝变革. 一般人对不了
解的事总是拒绝的多, 有时候则一窝蜂的赶潮流. 基本上, 观众要的是
看得明白的戏. (讨论)

2. 观众与演员

很多观众不知道, 演员的压力很多时候是来自观众. 演员对于观众, 又
是渴望, 又是害怕, 这是很多演员都经历过的“舞台恐惧”(stage
fright), 来自于对观众的反应的不确定. 而观众则是从演出得来的刺激
而反应, 反应的形式包括沉醉, 骚动, 发笑, 该笑时不笑等, 这些反应
影响演员至深, 也因此可看出一个演员的急智和卖力与否. 所以, 在演
出进行时, 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讯息是交替不断的.

“观众心理”在演出中举足轻重, 有时并不依靠演出的优劣, 观戏环境
如设备, 灯光, 空调, 空间大小, 与演员的距离, 观众的出席率等, 亦
影响演出至深.

很多观众不自觉, 他们有力量影响剧场的命运. 他可以聪明的应用他的
力量, 培养了解剧本与演出的能力, 了解批判的责任, 学做一个戏剧批
评家.

3. 批评家的角色

批评家是一个经验丰富且经过严格训练的观众, 他必须熟悉剧本与演出, 并提出有效的批判. 他的批评必须对剧作家与观众皆具有启发性, 并提出观众可了解的意见. 批评家会指出演出成败的确实原因, 解释或批判剧中的段落, 角色的塑造, 全剧的结构, 演员的表现, 舞台的设计等, 因此, 批评家必须具备充分的戏剧演出知识, 才能下更公正的判断.

批评并非“反对”, 而是“判断的行为”, 它对演出的评价应当优劣兼顾, 成败并容.

批评的目的有三: 阐释, 欣赏与评价, 最好是三者兼顾.

阐释性的批评旨在说明影响一个剧本的各种因素, 提及剧作家的生平, 时代, 创作意念等, 他可以讨论剧本的结构, 而无须对整个效果加以评论.

欣赏性的批评呢? 它通常是在批评家认为一个剧本很好的时候产生的. 批评家的主要动机是让别人知道该剧的力量, 他可以描述他自己对该剧的反应, 并尝试激起读者相同的反应. 他可以分析该剧的绝妙结构, 角色塑造, 氛围等等.

而评价性的批评可以兼容阐释与欣赏, 主旨则是判断该剧的效果, 并建构他对该剧的评价.

当然, 一个好的批评家会从剧本与演出两方面去评量一出戏剧, 并非只靠演出的“印象”, 他也必须指出剧作家隐藏的“意向”是否在演出时成功地传达给观众.


参考资料:
1. 胡耀恒译: <<世界戏剧艺术欣赏>>, 志文出版社, 1989.
2. Wilson,Edwin and Goldfarb, Alvin. Theatre: The Lively Art. USA: McGraw Hill, 1991.
3. Cohen, Robert. Theatre: Brief Version. USA: Mayfield, 1993.

28 February, 2006

The Director's Vision


这是一本有关导演方法的参考书, 获得Amazon.com读者极佳的口碑. 内容从抽象的观念,剧本的分析, 视觉设计到演出制作等, 读后让人觉得很充实, 并学会扎实的导演理论与技巧. 有者更认为它比 Dean & Carra 的 [Fundamentals of Directing]还要好.

读后再作判断吧.